步道慢行看美景,散步街边享悠闲。近年来,广东、宁夏、江苏等地持续推进慢行步道建设,慢行步道不仅为城市增添了靓丽色彩,更为人们提供了享受慢生活的专属“通道”。
疏堵促畅便利出行
随着一些城市的人流量、车流量不断增加,部分道路无法满足人们安全、便捷的出行需求,慢行步道建设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。
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新华路约1400米路段的慢行步道建设中,于主车道两侧各增加了1.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。改造后,道路原有的“机非混行”状况得以改变,实现了“机非分离”,提高了非机动车和行人出行的安全性、舒适性,打造绿色出行环境。家住附近的马女士对慢行步道称赞不已,“我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买菜、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都走这个路,之前儿子总担心不安全,这下好了,路顺畅了,我也更有安全感了!”
江苏省南通市则结合人民西路改造等综合整治工程,推进慢行步道建设,使道路更通畅、更安全、更有序。
“以前这里不少地砖都松了,雨天踩上去,鞋子、裤脚上全是泥水。改造后的道路平整又宽敞,走上去清清爽爽,出行体验也变好了。”家住南通市紫阳新城的王先生每日步行途经人民西路上班,人行道的变化令他欣喜不已。
走在人民西路新铺的道路上,黑灰配色的人行道板洁净平整。去年9月,南通市组织施工人员对人行道板进行了整体翻新,更换路面铺装材质,打造会呼吸的绿色生态步道。此次人行道改造全线均贯彻“海绵城市”理念,相比面包砖,新的透水铺装材料在防滑耐磨、吸水蓄水方面更胜一筹,能达到“大雨不积水、小雨不湿鞋”的效果。
“如果说骨干路网、轨道枢纽是城市交通的‘主动脉’,那么纵横交错的人行步道便是沟通‘主动脉’、深入城市肌理的‘毛细血管’。人行步道通不通畅、品质好不好,与市民日常出行的体验感密切相关。”相关负责人说。
完善设施提升品质
慢行步道建设,既要出行畅通,还要设施完善。
除了疏堵促畅,南通市还从细节入手,聚焦慢行步道沿线一井一盖、一灯一杆、一草一木的品质提升,助力打造精致空间,彰显城区品位。
从城山路一路望去,原本步道上高低不平、大小不一、材质不同的供电、通信、供水、市政等各式井盖全都“不见了”。新更换的隐形井盖采用与人行道板相同材质的饰面,与路面融为一体。同时,南通市实施多杆合一和架空杆线入地清理、箱体迁移,清除高空“蜘蛛网”和地面障碍物;将楼宇、店铺等处设置不规范的排水管一并进行整治,解决雨污混流、污水明排等问题。
在步道附属设施的更新改造中,南通市注重彰显特色,融入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、文化特征、建筑风格等元素,引导城市更新向整体性、系统性发展。畅通的慢行步道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融合,打造彰显历史文化、可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生活空间。
同样,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也将完善设施作为慢行步道建设的重点之一。太沙路是虎门镇慢行品质示范路之一,虎门镇以建设高品质慢行空间为目标,针对此路段进行改造,对阻车石、路侧石、树池等道路基础设施进行修复,同时完善人行道、盲道,进行无障碍坡道改造,道路品质进一步提升。
增绿添景美化环境
慢行步道不仅承担着出行功能,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让人们能在散步时欣赏美丽景色,体验慢生活。
在河北省保定市,朝阳大街慢行步道色彩鲜明,两旁的绿化景观更是为步道增添了生气和活力。沿着步道悠悠而行,能够一路欣赏美景。“这条步道处处都是景,有花团锦簇,有林荫小路,不同季节有各种花开,每次走在这里,我都有一种幸福感。”市民李女士感慨地说。
景色宜人只是该步道的一个优势,景观、休憩与通行的有机融合才是最大亮点。通过对既有绿带提质升级,新建成的慢行步道系统将自行车道、人行道和绿道有机融合。自行车道、人行道之间用多种乔木、灌木相隔,人行道一侧设置盲道,满足无障碍需求,另一侧结合绿地打造可供市民休憩、游玩的休闲场所。
在植物的设计上,保定市保留了原有的国槐、雪松和紫叶李,增植小叶黄杨绿篱等植物进行“增彩”,营造出四季有景可赏的复层植物群落景观。
去年年底,重庆市渝中区曾家岩临崖步道二期工程完工,这是一条集登山、休闲、健身、观景等功能于一体的慢行步道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渝中区的慢行步道建设往往依山傍水、树木掩映、各具特色。曾家岩临崖步道以原有道路为基底,巧借居民楼道、崖间空地,将步道、平台、栈道掩映在自然山体之中。同时,步道采取植物美化、塑石弱化等手法,消减生硬的大面积水泥格构,保存崖、树、路等自然肌理。
通过把山脊线、历史记忆、江景等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,曾家岩临崖步道同时连接起中山四路、嘉陵桥路、嘉滨路等多条主干道路,最终形成了“1个大环线+3个小环线”的慢行步道体系,成为临崖观江的游线、曲径通幽的步道、休憩漫步的花园,让市民在爬坡上坎中切身感受重庆山城的独特魅力,在穿楼踏崖间尽情领略嘉陵江畔的美丽风景。